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4-11
修缮后的横山岗红军战斗遗址,无名红军墓静静矗立。
第三代守墓人邱春明轻拭墓碑,守护已成为邱家传承。 成都市大邑县纪委监委供图
西岭雪山,云雾缭绕、山峦绵延,因杜甫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而盛名在外。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揭开皑皑白雪覆盖下的美景“面纱”,这也是一座埋藏着红色基因的山脉。雪山脚下的大邑县西岭镇飞水村,至今还矗立着一座红军烈士墓。村民邱春明家与墓中人相识相伴已历经三代。墓碑在岁月的侵蚀下爬满青苔,碑上文字却依然清晰,“横山枕忠骨,碧水鉴英魂”,这是当地百姓对英灵的颂歌。
一
邱春明从小就听爷爷邱朝先讲红军的故事:“红军来我们这里时,我才26岁……”
据《大邑县志》记载,1935年10月,红军翻越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大邑发起攻击。徐向前部进军大邑县与芦山县交界处的横山岗,以打通到成都的重要通道。
为阻击红军,国民党军队以横山岗、尖山子为重点基地,修建作战工事,并大肆造谣污蔑红军。战争阴影笼罩下,当地村民纷纷拖家带口逃入深山躲藏。邱朝先心中也十分恐惧,但他因帮保长家做烧碱,害怕逃跑后烧碱丢失无法赔偿,便咬牙留了下来。
“红军对我们很好,和传言中的很不一样……”邱春明从爷爷一次次的讲述中,依稀能描画出当年红军的模样: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娃娃,头上戴着别有五角星的八角帽,穿着皮褂子,光着脚走路,野外露宿,从不住别人家里。
见邱朝先留在家中,红军便向他搭话了解情况,然后在房屋墙上贴上了红军标语。红军纪律严明,很快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当地至今还传唱着关于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的西岭山歌:“那年红军来横山,大雪封山少吃穿,打草鞋来送炒面,军民携手渡难关……”
1935年12月,尖山子上发生了战斗,整个村子都能听见轰鸣的炮火声。一天夜里,邱朝先家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叩门声,开门后,只见两个红军小战士用梯子抬着一名伤员,请求邱朝先帮助。
“那个伤员看起来就二十多岁。两个小战士说要做一个担架,把战友抬到大川的卫生所医治,然而担架还没做好,那名战士就伤重去世了。”这是邱朝先的讲述中他与那位无名红军战士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也是其生前的最后一面。
两个小战士见战友牺牲,把邱朝先邻居家的棺材买下,含泪装殓了战友的遗体,并托付给邱朝先照看。感念红军不惧生死为百姓的恩义,邱朝先一口答应下来。临行前,小战士告知邱朝先,等打完了仗,他们会回来带走战友的遗体。
二
“人家为了帮我们穷人,把命都留在这里了,无论如何我都要守好这个承诺!”为防敌人发现,邱朝先在堂弟的帮助下,将红军战士暂时安葬在自家屋后的菜地里,用乱石砌起坟垣,遮上厚厚的玉米秆作为掩盖,以此躲避搜查。
红军走后,敌人开始在村中大肆清查。“凡是帮过红军的都要打死,因为这个事爷爷差点挨了枪子儿。”每每听爷爷讲起这段惊险的遭遇,邱春明都要捏上一把冷汗。
因家中写有红军标语,敌人抓住邱朝先逼问其红军伤员的下落。枪口下,一向老实巴交的邱朝先谎称红军战士已经被送走,咬紧牙关硬是没有透露半点关于红军的真实消息。邱朝先长年在保长家做工,烧碱技术精湛。保长念着他平时还算忠厚勤快,便出面为他说情,邱朝先这才得以保全性命。此后,守护这座用命保下的红军墓,成了邱朝先坚守一生的信念。
“答应人家的事,就要做到。”垒坟、补坟、上坟、守坟……邱朝先一年年坚持下来。1964年,原双河乡横山小学师生在红军坟前立下了“红军烈士之墓”的简易木质墓碑。邱朝先面上不显,心中却十分高兴,摸着墓碑喃喃道:“大家都还记得红军、记得你。”
1992年,原双河中学师生们自发捐资,凑出一块水泥石碑代替木质墓碑立在红军墓前,石碑后刻有墓志铭:“横山亘亘,碧水悠悠,聚山水之灵气,仰日月之精华,红军烈士长眠于此,观人世沧桑,喜民族振兴。吾乡师生,捐资竖碑,以慰忠魂,以励生者,抚今思昔,继往开来,昂扬奋进。”红军的故事,自此在横山岗传播开来。
一年又一年,邱朝先一头黑发逐渐斑白,他却始终牢记着红军当年的嘱托。1995年,邱朝先重病,他将儿子邱廷楷叫到床前,殷殷叮嘱:“家里地头葬的红军和坟前的碑要守好护好,人家回来认领尸骨时,千万不要说不清缘由。”
守护,在邱家成为一种传承。
三
接过父亲的担子,邱廷楷成了第二代守墓人。7岁时,他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自家菜园子里那座红军墓的由来;11岁时,他便主动跟着父亲开始守墓护墓。邱家世代务农,家中并不宽裕,没有钱买现成的材料,邱廷楷便从山上捡来石头打磨着修补坟头。上山干农活时,他也不忘顺道采些野花带回去摆在墓前,寄托一份哀思。
邱廷楷始终记得父亲的嘱咐:“要像照料祖坟一样,照看红军墓。”除了每天除草打扫,每逢春节和清明,邱廷楷都会按照祭祖的标准备上香烛祭品,叫回在外务工的儿子一起祭拜红军。家里虽过得清贫,却从未在为红军扫墓一事上节省开支。
市场经济浪潮下,渐渐地有不少村民开始搬出大山,过上了好生活,邱廷楷却依旧住在红军墓旁的老木屋里。有人劝邱廷楷也跟着搬出去,到外面打工挣钱,他摆了摆手:“我走了红军墓咋办?没人守墓了,以后哪个还晓得这座红军墓的由来?”
2020年,在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邑县委、县政府开始对横山岗红军战斗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其中便包括这座无名红军墓。邱廷楷得知后,二话不说无偿拿出了自家部分林地,支持政府建设。红军墓被很好地保护起来,旁边还修起了一座红色文化展览室,记录着红军在大邑的事迹。横山岗红军战斗遗址被命名为成都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前来墓前缅怀英烈。邱廷楷在守墓之外又多了一项新“工作”——他主动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为来此参观祭拜的人们讲述当年红军在横山岗的故事。
做这件事是有意义的,邱廷楷一直这样坚信且践行着。“红军故事传开后,或许有一天,有认识他的人就会来‘接’他。”邱廷楷始终记得红军留给父亲的话:“打完了仗,会回来带走他。”这是他的父亲邱朝先念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也未等来的遗憾。
感染人们的不仅仅是邱廷楷口中的红军精神,还有邱家人信守承诺的故事。2022年8月25日,成都市举行“爱我人民爱我军”双拥晚会暨“蓉耀戎光”“四美”学习宣传活动颁奖典礼,邱廷楷荣获了“最美拥军人物”称号。然而就在晚会前两日,邱廷楷猝然离世。邱春明带着父亲生前除草时惯用的镰刀,替他走上颁奖台,接过了这份荣誉,同时接过的,还有邱家人世代坚持守墓的责任。
四
“父亲走的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操办完父亲的后事,邱春明不再回到城里打工,而是选择住进山里的老宅,与红军墓比邻而居,守墓护墓。尽管没有父亲的嘱咐,但他认为:“这就是邱家的事,有生之年,我也会像爷爷、像父亲一样,把墓守好。”
2023年,飞水村被纳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邱春明得知后,和父亲当年一样,毅然将家里本打算改造的部分宅基地拿了出来,交给村里建设成了红色影音室。“以后,来参观的人不仅能听我讲,还能从影片中看到红军在横山岗的故事。”
从玉米秆下的秘密,到松柏环绕的丰碑,再到如今的党史教育基地,红军故事与邱家人的坚守被传为佳话,感动着前来参观的人们,也鼓舞着当地的村民们。受邱春明的影响,这次村里修复改造横山岗红军战斗遗址,工程占了谁家的地、伤了谁家的苗,没有人皱一下眉头、讨一分补偿。不仅如此,周围的年轻人还积极报名参加义务讲解员培训。
一家人守墓,一方人追随,传承红军精神的热忱,就如黑夜里的萤火虫,从零星闪烁,渐渐连缀成流淌在西岭雪山下的一条璀璨“星河”。
“现在来看红军烈士的人可多了,本地的、外省的,从学生娃娃到老人家都有。”飞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代亨浩感慨道。新任职干部上岗前来这里瞻仰红军烈士,成了入职前的“第一课”。清明时节,县里各学校的师生也会来到红军墓,听邱家人讲红军故事。西岭雪山景区演起了实景山歌剧《西岭山歌唱红军》,来游玩的游客听了,便也来寻觅红军踪迹……如今,村里正在收集整理红军故事和老物件,打算将红色教育资源更加充实起来,在更多人心中树立起这座丰碑。
英雄不朽。尽管我们暂时不能考证长眠在横山岗的烈士的姓名,但他的故事、红军的故事,在邱家人的讲述中、在一代代人的缅怀中永久流传。
精神永续。或许时光会模糊墓碑上的文字,但红军将士热血淬炼的意志却已深深扎根雪山脚下,伴着春风,随着白雪消融后的清泉,汇入一个个中华儿女的血脉,凝铸成不朽的民族脊梁。
青山无言,忠魂常驻。守墓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他们是邱家人,也是铭记红军烈士的每一个人。(王炜薇 范志俊,成都市纪委监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