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2-28
郭永怀和学生在讨论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郭永怀是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因公牺牲的革命烈士;是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他用59年的壮烈人生诠释了“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为我们树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山东荣成,是郭永怀的故乡。
到达荣成时,天空飘着蒙蒙细雨,虽然没带雨具,我还是先跑到郭永怀纪念广场的雕像前,深深鞠下一躬,表达对这位无双国士的崇高敬意。在雕像前,我静静仰望,郭永怀一手握着书,一臂搭着一件风衣,面带微笑,深情地注视着远方。那时的他已经回到祖国,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充满希望和力量……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1956年初夏的一天,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一场特殊的送别野餐会正在举行。
草坪上,人们都在亲切交谈,只有郭永怀面色严肃,心事重重。突然间,他抱着一摞厚厚的文稿资料,来到篝火盆前,一页、三页、五页,在众人目瞪口呆之间,书稿化为灰烬。
燃烧的火苗,映照在郭永怀的脸上。这可是郭永怀在美国10多年呕心沥血研究的成果!付之一炬的不仅是宝贵资料,还有郭永怀的心。这是无奈但又坚定的抉择。
1941年,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著名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在这里,他结识了挚友钱学森,他们一起做学问、搞研究,共同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46年,郭永怀受邀到康奈尔大学任教并参与康奈尔航空研究院的创办。在康奈尔大学十年,郭永怀学术成果斐然、声名鹊起。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的伴侣——李佩先生。
然而,这些辉煌却成了他回国的绊脚石。后来李佩回忆,其实这个结果郭永怀也想到了。当时,钱学森提出回国,先是遭到5年软禁,我国政府只能用美国战俘作为交换条件,才使他回到祖国。回国前,钱学森给郭永怀打电话要他一起回去,但郭永怀尚有科研和教学合同还没完成,虽然回国心切,也只能晚一年再走。
自从郭永怀提出要回国,他家周围就多了一些不明身份的人,美国情报人员甚至公然闯入他家里进行“检查”。有一次,移民局的人敲开他的家门,还要录像,后因机械故障而作罢。
郭永怀感觉,后面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为防意外,他开始更多留心。首先是他的科研资料和笔记。当时,美国规定,不允许像郭永怀这样的知名科学家回国,更不允许把科研成果带出美国。哪怕是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稿资料,一张纸、一个字都不行。
拿不走,就记在脑子里;带不出,就销毁掉。那段时间,即便回家再晚,郭永怀都要把此前的资料、讲义过一遍,里面的数据、要点都深深记在脑海里。他曾经说过,自己读过的书和他的梦想,是别人拿不走的。
为了劝阻郭永怀回国,很多人都做他的工作。胡适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在美国你的前途是无量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那个时候,郭永怀刚刚晋升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这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是莫大的殊荣。但这一切与祖国相比,又是那么渺小。
1956年秋天,郭永怀夫妇带着女儿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就在“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准备启程时,意外发生了。船组接到延迟启航的命令。很快,一群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登上邮轮,直奔与郭永怀同行的物理学家张文裕的船舱,指名要查张文裕的行李,还拿走了他所有论文和笔记本。好在有惊无险,两个小时后邮轮驶向大海。
与祖国阔别16年的游子终于回家了。1957年6月,郭永怀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写道:“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倾其所有 以身许国
回国不久,组织上正式任命郭永怀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从此,他的人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熟悉郭永怀的人都知道,他喜欢音乐、集邮,痴迷摄影。当年钱学森很多照片都是郭永怀拍的。回到祖国,郭永怀收起所有爱好,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到我国力学科学和尖端技术研究的事业中。
“郭永怀同志归国后,奋力工作,是力学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做的要比我多得多。”钱学森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同事。
这个时期,力学所人数最多时达1300多人,承担并参与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方向,就是当时郭永怀和钱学森共同提出的。他们还主办了我国力学界最前沿最权威的刊物——《力学学报》《力学译丛》,并翻译出版了普朗特的《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
“平时走路,他都在思考问题。他自己勤奋,也希望别人勤奋。”中科院院士胡文瑞是郭永怀的学生。当年郭永怀招考研究生,有两个人考试成绩差不多,他专门让人去调查,谁勤奋就录取谁。郭永怀说,天才是没有的,关键在于刻苦学习。他把自己比作石子,甘愿为青年人才成长铺路搭桥。“我们回国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
1962年,为加快核武器研发步伐,党中央决定将核武器专家集中到大西北试验基地。周恩来总理找郭永怀谈话:国家想让你去西北大漠主持原子弹研究工作,时间可能数十年,甚至一辈子。可能很多年不能见妻子、孩子,而且还不能说,你愿意吗?“我愿以身许国!”郭永怀的回答斩钉截铁。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正是“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才使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与“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在条件艰苦的荒漠戈壁,取得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的成果。
站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模拟的爆炸体验装置上,熊熊火光中升起蘑菇云,在随之颤抖的大地上,我深刻感受到那份来自核威力的震撼。
然而,就在“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一个个突破时,未曾想郭永怀的一句“以身许国”竟一语成谶……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重要线索,他决定从青海乘飞机赶回北京汇报。有同事劝他注意安全。王淦昌也说:“总理再三叮嘱我们尽量不要坐飞机,安全第一!”郭永怀微笑着说:“坐火车太慢了,为了节省时间,我还是坐飞机吧……”
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北京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消息传到中南海,周恩来总理暂停了与外宾的交谈,悲痛地说:“郭永怀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有国际影响的人物,别人可以不见报,郭永怀必须见报。”
12月13日,《人民日报》发布讣告。因工作涉密,讣告言辞简略: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郭永怀同志,因不幸事故牺牲,终年59岁。郭永怀同志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看着静静躺在陈列柜里的“烈士光荣纪念证”,我想到了郭永怀回国前烧毁资料的场景。在这“一烧一护”之间,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以身许国。
郭永怀牺牲二十二天后,一道亮丽的弧线划破长空,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试爆成功。
未能给女儿买一双过冬的棉鞋
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我看到两张照片,展示了郭永怀一家在美国的生活场景。一张是郭永怀抱着郭芹,和李佩在自家别墅前;另一张,郭芹弹着钢琴,李佩站在一旁,郭永怀坐在沙发上,场面十分温馨。当时郭永怀每个月工资高达800美元,还不包括书稿、科研酬金等等,一家三口衣食无忧。
一回到祖国,郭永怀就把回国前变卖家当的48460元钱全部捐给了国家。要知道,当时2000块钱就能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所领导找到他,请他考虑是否全部捐献。郭永怀态度坚决:“这本是人民的财产,再回到人民手中也是理所当然。”
后来郭永怀一家生活上遭遇困境,插队的女儿连一双棉鞋都买不起。“呼伦贝尔天寒地冻,脚已经冻伤了,能不能帮我买双过冬的棉鞋。”收到女儿寄来的求助信,郭永怀来到商店,却答不上女儿的尺码。他随后给女儿写去一封回信:“棉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寄来?待有了货一定买……”
落款时间是11月3日。一个月后,郭永怀壮烈牺牲。这也成了他写的最后一封家书。作为科学家,郭永怀一生攻克了那么多科研难题,却没能给女儿买下一双过冬的棉鞋。直到1996年,郭芹病逝前还念念不忘此事。只是那时,不再是埋怨,而是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妹妹是独生女,叔叔是科学家,完全有理由留京。我还写信劝过他,却挨批了。”郭淑娥是郭永怀的侄女,这件事始终是她心中的痛。后来,郭永怀又专门写信,告诉她郭芹下乡的地址,把对女儿的疼爱和牵挂托付给了她。
当时,郭芹的日子很艰难,被安排喂猪、喂鸡、做饭,有一年只分了1分钱的红利。有一段时间,她吃不惯也吃不饱饭,经常胃疼,还患上了肾病,郭淑娥就偷偷给她寄些吃的。“千万别让爸爸知道,否则他会批评我的!”
郭永怀的牺牲,是李佩心中永远的痛。顾淑林是郭永怀的助手。郭永怀牺牲后,怕对李佩打击太大,为了保证不出问题,组织上专门安排她去照顾李佩。“那一个晚上李先生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极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大悲之下,泪水干枯,李佩内心有再大的痛,依然保持着平静的外表。看着墙上的照片,李佩知道,她的老郭真的走了,留给她的除了空荡荡的房子,还有未竟的事业。2008年,李佩将多年积蓄60万元捐给力学研究所和国科大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81岁,她组织“中关村大讲堂”,坚持了13年,以此延续老郭的事业、守护他们的爱情。
2017年1月12日,李佩在北京病逝,享年99岁。2017年4月5日,李佩与郭永怀的骨灰合葬在一起。相隔近半个世纪,他们终于团圆了,安眠在中科院力学所的青松翠柏之下。
参观完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第二天我们又驱车20多公里,来到位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的郭永怀故居。在这座胶东海草屋里,郭永怀生活了十几年。小时候他历经磨难,10岁遭遇土匪绑架。少年成长中,看到的也是祖国山河的支离破碎,正是经历了中华民族的磨难和不易,才让他更加坚定地报效祖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郭永怀故居前有一个“永怀林”。漫步其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突然间,想起荣成一位叫周丽华的小学老师写的一首诗,题目是《永不磨灭的名字》,结尾这样写道:
轻轻飘落的樱花说:
他从未离去!
点点翻腾的白浪说:
他从未离去!
历史的天空中,
那颗熠熠生辉的星辰,
将永怀精神定格在,
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里,
永恒而美丽!(孙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