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2-03-29
《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登高赋诗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大抵居高望远,感天地之阔大,心胸激荡,人的思虑也会放远,历史的、人生的感叹就油然而生,特别是人生之志,往往于此时抒发。
建安十二年(207年),为扫除袁绍残余、平定东北,曹操北上征伐乌桓,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让曹操看到了挥戈南向、统一天下的前景。得胜回师的曹操,途中登上了碣石山,咏出了《观沧海》。其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踌躇满志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情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眼前的沧海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神奇壮阔,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诗人阔大的胸襟、宏伟的抱负。
八百多年后的王安石,则用一首小诗表达了一位改革家革陈除弊、无畏艰险的勇气和自信。诗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的这首诗叫《登飞来峰》。飞来峰位于杭州,又名灵鹫峰,相传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此峰因此得名。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据载,王安石在鄞县任上即大胆改革,政绩斐然,为自己后来的变法积累了相当经验。彼时的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匡时壮志,胸有治国良策,登飞来峰,正好一抒胸臆。
王安石对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信心也有准备。他坚定地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透露的是对一切阻碍的无畏,“自缘”表现的是对自己的满满信心。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为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诗人李白就曾发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感慨。王安石的诗似乎是对李白的诗穿越时空的呼应,所不同的是王安石没有李白的那份愁。
由此又令人想到了八百多年后的谭嗣同。十八岁那年,谭嗣同来到了潼关,登上城楼,写下四句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在他的眼里,潼关城苍茫雄浑、马矫健自由、河不愿受束缚、山尽全力高耸,而他自己则奋发昂扬、傲岸不羁,要冲决一切罗网。
后来,谭嗣同一路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参加了维新变法。变法失败,他以英勇就义的决绝最后一次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身陷囹圄,精神却已经站到了巍峨昆仑之巅,他在狱中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中华民族从不乏仁人志士,他们站在峰顶,使得莽莽山河永存浩然之气。(兰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