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4-04-1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路线和任务更加清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深刻把握党的领导和人民立场、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战略谋划和实践推进等重要关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新局面。
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人民立场的关系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举旗定向、正本清源。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只有把党的领导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进一步释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袭,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稳固民心、凝聚民力。文化的繁荣发展,最终要落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上。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直接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文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了人民”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谁服务的本体论命题,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文化发展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依靠人民”深刻回答了党持续推动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汇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合力;“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的目标,强调维护全体人民的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公平享有更加优质的文化资源供给、更加充盈的精神世界。
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立场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体现,也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要求。扎实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明确文化建设“由谁领导”“为谁服务”的原则性问题,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强化党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引导作用,用主流思想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意识,形成人民主体、人民主创、人民共享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科学理解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文化主体性强调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以继承发展的态度和立场对待本国本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两个结合”基础上生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范畴。其中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更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切优秀成果。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基础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和坚实文化基础,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文化多样性强调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胸怀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独立性,又具有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马克思认为,俄国村社要想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并非“弃西方如敝屣”,也并不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成果,而是在对照、比较的基础上有甄别地吸纳其他文化中的先进方面和有益成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开放自信的态度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文化主体性关系到一个国家或民族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凝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文化多样性关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汇聚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和经验智慧。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既要强调文化主体性,又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既要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又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内在地结合起来,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通。
正确处理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
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的道德理念,“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理想境界等,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坚守,离不开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及其积淀下来的宝贵智慧的传承,必须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挖掘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的精华,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文化创新发展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科学鉴别并正确取舍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才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创造出新的文化生命体。
正确处理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变与不变、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发展更能彰显文化传承的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既要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赓续传承古老文明,又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统筹把握战略谋划和实践推进的关系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锚定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宏伟目标,确立了“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使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从“九个坚持”到“十四个强调”再到“七个着力”等规律性认识,以及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等原创性理论的相继提出,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在统筹谋划、整体布局上下功夫,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纲举目张、以纲带目,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也是一项实践性事业,需要“分其详于下”,坚持笃行不怠和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把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聚焦各个领域综合发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把握好战略谋划和实践推进的关系,体现了立足现实与着眼长远、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既需要明晰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朝什么方向发力,也需要清楚如何发力;既需要有宏观层面的战略方略,也需要有具体层面的路径方法,兼具统筹谋划和真抓实干。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把战略谋划的坚定性和实践推进的果决性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文化领域的一项项针对性措施落地见效。(作者:秦龙,系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