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3-03-30
3月23日,第二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情怀,对解决人类文明面临的共同挑战、拓展人类文明进步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
文明是以一定生产方式为基础、经过长期历史积累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制度财富、生态财富等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状态的集中体现。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东亚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不同文明形态相继出现,经过竞争与交融、演化与革新,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谱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但也伴随着人的异化,不断发生经济和社会危机。一些国家制造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其实质是“西方中心论”,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在文明问题上的表现,认为文明就意味着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标准建立一套经济与社会秩序,只有这样的文明国家才能进行往来,任何不符合这套标准的社会都被认为是不文明的,必须接受西方的指导。“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之间不能和平共存、互相融合,是典型冷战思维的产物。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传统,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法宝。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身就是我们倡导和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产物。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同世界其他文明形态的不断交流互鉴中,继承和吸收了以往人类社会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充分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吸收了有影响的非西方文明的有益因素,具有深厚的文明底蕴,既符合人类文明进步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我们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内容和载体,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合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不同于以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旧文明观,是对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纠偏,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文明观。
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以不同方式追求这些价值,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垄断对这些价值的“标准制定权”。近代以来,工业革命使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西方文明在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方面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性,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借鉴。但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明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些共同价值,资本主导的社会制度妨碍甚至扭曲了这些价值的实现:物质主义的发展模式导致道德失范、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民主制度被资本控制,背离人民当家作主的真谛。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建立的西方经济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推广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后,往往水土不服,出现经济依附、政治撕裂、社会动荡等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增添了新认识,为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拓展了道路。中国不断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且充满活力。中国不断探索实现人民民主的有效方式,为人类贡献了民主与集中有机统一的理念和方案,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民主与集中有机统一。中国不断探索实现社会良好治理的有效方式,为人类贡献了自由与秩序良性平衡的理念和方案,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统一;创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不断探索丰富和发展人民精神境界的有效方式,为人类贡献了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的理念和方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民心、汇集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国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方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看待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空间进行统一修护和用途统一管制,实现经济和环境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总的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富足而又分配公正、全体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实现人的精神解放、社会团结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全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文明形态。事实证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特色”不仅没有背离人类文明共同价值,而且是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光明大道。我们要坚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各民族一起探索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之路,使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更加精彩夺目。
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
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实现现代化、创造新文明提供了深沉的积淀和根柢。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用一个模式塑造各个民族国家,使一些民族丧失自身文明独立性。另一方面,各国的传统历史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如果不能正确摈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会阻碍现代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是原生性的、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文明,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灿烂夺目的青铜文明和成熟的文化,礼乐远播域外,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秦汉之际确立的封建土地制度、中央集权制、郡县制、文官制度等长期领先世界,传统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曾长期领先于欧洲。传统中华文明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融通的积极因素。阴阳共生、物极必反与辩证唯物主义;知行合一、知易行难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修身克己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以民为本、以政裕民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大道之行、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理想等等,均体现了二者的呼应贯通。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结束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命运。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保留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积极因素。同时,传统中华文明又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淬炼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否定之否定”中浴火重生。中国式现代化,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现象,又正在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稳步走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开发与保护统筹兼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让传统农耕文明同现代生态文明交相辉映。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真正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开辟了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没有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丧失自身文明独立性;又没有全盘接纳传统文明,而是把传统文明纳入社会主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生,是传统文明和时代精神的融合,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又一个高峰。我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程表明,只要各民族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之路必将行稳致远。我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程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同西欧以外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功结合是可能的,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结合自身历史文化探索新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智慧和信心。
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文明的多样性为交流互鉴合作创造了可能,而交流互鉴合作又使不同文明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在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始终坚持不同文明平等相处,积极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一方面,积极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努力实现洋为中用;认真吸取其他文明的失败教训,有效避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主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和文明成果,不断增进彼此间的认识和理解,避免不同文明的误解和冲突。从古代横跨欧亚大陆的商贸丝绸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文明交流的大航海,到当代构建民心相通相亲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我国积极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合作以及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我国的发展得益于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也能为世界贡献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还能为世界不同文明携手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集体共识与合作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各国携手并进,就一定能够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赵昌文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