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中的中医理论 | 悬壶济世

  2020-06-05

医院、诊所和药店,最常见张挂的几个字估计就是“悬壶济世”了。这个用来赞誉医者追求志向和高超医术的成语,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成语的来源跟一位叫费长房的驻马店人有关。

费长房是一名市场管理员,有天碰见市场上一位卖药的老翁,用一个大葫芦悬挂在杆头招徕生意。傍晚罢市,因费长房对岐黄之术一向有兴趣,便悄悄跟着这位鹤发童颜的老翁。行至隐蔽处,突然,老翁将葫芦放到地上,纵身一跳,跳到葫芦里去了。费长房知道自己遇见高人了,就麻溜地准备了酒食过来,要拜师学艺,比“程门立雪”的杨时还虔诚。老翁看这个小费心挺诚,就隔着葫芦说,你明儿再来吧。

第二天,长房掂着礼品来拜师,老翁便带着长房一起跳入葫芦中。嚯,那场景就像孙悟空到了天宫,眼见玉堂华丽,美酒佳肴应有尽有,两人海吃痛饮而归。

随后,老先生告诉长房,自己是个神仙,因为犯错误被贬凡间。于是,“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深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疾”。

类似记载还散见于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及一些古史杂说。说的都是汉代某年某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开了一个小中药铺,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瘟疫。费长房得以与老翁结缘并跟其学医悟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

中国历史上,这类故事不少,多在真人真事上附会一些神仙道士之说。比如以医技普度众生的孙思邈,采药行医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隐居太白山中数十年,一方面研究医学著作,一方面效仿神农尝百草,四处采集草药,研究治病新方法。时常下山行医,同时研究民间土方。在数十年行医实践中,他把毕生所学写成了两部传世大作,一名《千金要方》,一名《千金翼方》。在《千金要方》中,孙思邈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他又将伤寒归为十二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循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还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像孙思邈这样悬壶济世,不仅塑造了中医风骨,更是自古以来千千万万济世报国的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

直到今天,人们仍爱将行医称为悬壶,悬挂的葫芦成了中医的标志。有时,我们也用“你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来诘问别人,其渊源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