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剧社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4-01-19

工农剧社很快成为苏区戏剧运动中心。剧社总社设在瑞金沙洲坝,各县和一些基层单位建立了支社。1933年5月20日的《红色中华》刊文称:其时已成立分社的有汀州、叶坪、红校、博生、兴国和江西军区等处,约有会员六七百人。分社在总社的领导下,组织各种活动,培养苏区戏剧运动的骨干,同时担负起政治宣传的责任。

苏区戏剧运动蓬勃开展,各个剧团的演出,都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生活,充分激发了广大军民的革命热情。李伯钊在《苏维埃剧团春耕巡回表演纪事》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当剧团公演时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晚上打着火把,小的替老的搬着凳子,成群结队地来看,最远的有路隔十五里或二十里的。”工农剧社的工作,丰富了军民的文化生活,更起到了宣传教育、动员群众、鼓舞士气、扩大红军队伍的作用。

1934年2月,瞿秋白任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后,整顿剧社、修改章程,规定剧社在各级苏维埃机关和各工厂、工会、合作社、学校、部队内建立工农剧社支社,剧社队伍进一步壮大。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工农剧社总社部分人员随红军主力北上长征,另一部分人员分别组成火星、红旗、战号三个剧团,继续留在根据地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随后在艰难的游击战争中,剧团人员相继被打散、牺牲,不得不解散。

虽然工农剧社运行时间不长,却为发展苏区红色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工农剧社的标牌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的标牌并列摆放于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诉说着红色往事。(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