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3-08-29
蒙山素有“九州之巨镇,巍然敦大观”之称,就其海拔而言,位列山东第二。孔子言,“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即蒙山。这个绵延百里、纵横跨越四县的山脉,尽管它的文化底蕴没有泰山那般丰厚,但它的内涵仍值得品味。
蒙山究竟成于何时大概无从考证,但无疑是地壳运动使然。可蒙山所蕴含的人文历史是有据可查的,历史的镜头向前推四五千年,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远古的文明——这有出土的大汶口文化以及与其相成发展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祖先栖居于此,他们的抉择无疑是正确的——蒙山的确是一块宝地,山水林田赋予了蒙山灵气。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太昊后裔建颛臾国,主祭蒙山。之后,历经朝代变迁,在蒙山沂水间演绎了数不清的悲欢离合故事。鬼谷子培养的两个学生孙膑和庞涓演绎了一段军事战略史,发生在蒙山一带的那场“马陵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留下的红色历史文化和沂蒙精神,更是代代传承。
蒙山的风骨和灵动,诗韵与温情,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把足迹留在了蒙山,同时也把诗情留在了蒙山。李白、杜甫、苏轼……如今品味他们的诗文,依然感到震撼,对这座山厚重的文化由衷膜拜。李白和杜甫曾相约同游蒙山,各自写下诗篇,尤其是他们互赠的诗篇,印上了他们志同道合而富有情趣的佳话。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杜甫回诗一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石是山的儿女,尽管亦为石头组合,但与别的山相比,蒙山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模仿、没有重复、没有雷同。大自然的造化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貌,除了大自然的造化,亦归功于沂蒙人为它精心梳妆打扮。如果你从高空中俯瞰,那个秀出云表,耸翠天际,如神龟伏卧的山峰,便是龟蒙顶——蒙山主峰。那块拔地而起,直刺苍穹,峭壁刀削,苍松笼罩,让人望而却步,只见群鹰飞栖的巨石,便是被称为蒙山之魂魄的鹰窝峰。还有那依山就势雕刻而成,一手拄鸠杖,一手托仙桃,白须飘逸,慈眉善目,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寿星巨雕,大概会为蒙山带来福气吧……
蒙山之丽,不仅在山,亦在水。所谓山多高水多高,那些位居海拔千米之山巅的山泉,澄明清冽的泉水汩汩涌出,顺山涧沟壑顺流而下,为蒙山增添了一股灵性。立于石上观瀑布是一种享受,于九龙潭边听涛声是一种享受,听溪边村姑少妇笑语和嬉戏演奏的“洗衣歌”亦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飞流直下的瀑布,自然形成的水潭宛若祖国版图,让人不由得心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瀑布的壮观固然与蒙山的骨性相吻合,但你不能说潺潺舒缓的溪流就不是蒙山的个性,慈父也温柔。
蒙山的气势在于林。因水润养的茂密山林,成为蒙山的绝唱。这里不愧是“天然氧吧”。无论你站在山巅,还是立于山下,放眼望去,千层万叠,丛丛簇簇,蓊蓊郁郁,渲染着一种磅礴的气势。春日里杂花生树、绿意满山;夏季里堆绿积翠、遮天蔽日;秋天里霜叶似火、硕果满枝;冬风中枯叶脱尽、枯枝刺天,尤其是大雪到来,蒙山又是另一番景象,千峰万壑银装素裹,正如诗人所描绘的:“却向东蒙看霁雪,青天乱插玉莲花。”
蒙山的诗意,需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直到我们的灵魂也融入蒙山。(朱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