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举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3-06-01

在女儿出国留学的四五年间,由于时差的关系,不管冬夏与春秋,我经常大清早徘徊于单位附近街头,接听女儿越洋打来的电话,听她诉说环境之陌生,思亲之忧伤,人际之疲累,课业之焦虑……那时候,我为万里之遥的女儿释疑解惑,加油打气,可谓“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

回国之后,女儿也是在家之日少,外地工作之时多。她现在深圳市南山区的住所,离工作的研究院很近,每天走着上下班。早晨起床,边走边跟我打着电话去上班;做完实验往往已是深夜,回家路上边走边跟我煲电话粥。聊工作,聊生活,聊友情与爱情,聊读书与事业,聊遇到的一切新鲜事物,聊正阅读的中外古代历史,聊新近世界发生的热点问题,聊网络上新出现的某个时髦词……与女儿的交流讨论,已然成为我认识外部世界、接触新生事物不可或缺的一个窗口。当然,女儿更多的是聊她正在做的课题和实验,时不时给我“科普”一下她一头扎进去的那个高精尖的科学领域。

这不,那天早晨女儿正在给我讲解“干实验”和“湿实验”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干实验”在科学实验领域的广阔前景,夫人接过电话说,到单位就专心工作吧,爸爸也该起床了。

挂了电话。夫人对我说,你俩刚才聊的,我都听见了,女儿讲得很好:“科研就像炒股”,做出成果,既有长期专业研究积累的必然因素,也有突然发现的运气成分。总之,既有必然性,也有或然性,更多的是不确定性。

什么?炒股?我忍不住笑道,女儿跟我聊的话题是“科研就像考古”,由长期探索一点一滴积累到今天,才会不时地阶段性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女儿说,最近有个想法:科学的创新,至少有两点特别关键,一是积累,二是突破。比如,某科研项目现在卡到某个“点位”,以该点为原点,先要“向后看”,问所从来,仔细查阅前人所写过的论文资料,追寻它发展过来的尽可能清晰的路径,这不就像做考古工作吗?同时,更要“向前看”,努力思考、探索未知领域,争取获得突破性进展——虽然突破非常困难,艰辛付出未必能拿到想要的成果。“向后看”就像考古学家的“洛阳铲”,不知道一铲下去能捅到什么,“向前看”亦未知迈出的哪几步会踩空,但科学研究就是要“无中生有”,科研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女儿总结道,“向后看”是积累,“向前看”要突破,只有从“向后看”中获得启发和思路,才有可能在“向前看”时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所以她要调整一下工作节奏,在做实验的同时,挤时间多读本领域既往的顶级论文,哪怕半小时只啃了一个页码。

我复述了女儿的“考古”论之后,夫人不好意思地摇头说,噢,纯属打岔!“炒股”与“考古”,哪跟哪呀!

我说,这岔打得不差。历史上还真有打岔打出“高光时刻”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过一个故事: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夫人笑着说,这个岔打得“好”,打出了收获丰盈的“溢出效应”。

我说,在一个家里,随性聊天,各抒己见;只要一家人同心同德,向上向好,不管是比拟、夸张,还是打岔,所有讲述的故事,或者讨论的话题,往往得出来的多是“正理”。《易经·系辞下》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你的“炒股”论,和女儿的“考古”论,结论颇相近,正所谓殊途同归,其致一也。(李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