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门前那条河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2-04-06

40多年前离开家乡的时候,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门前的那条河。因为那条河跟村后面的如泰运河相连,还与长江相通,河水能够将家乡的信息传递到远方,因而得名友谊河。

离家那年,我刚刚16岁,冲劲十足,一心想要到外面闯世界。我刻苦读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好的成绩让我如愿走出村庄、走向远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还不发达,从工作地福建回一趟江苏老家,比出国还难,虽然几年才回乡一次,但令我记忆最深、久久难忘的还是家门前的那条小河。刚刚开挖完工时的河道,是我记忆中见到的最宽、最长,也是最深、最清澈的。站在水边,可以清晰地看到1米之下河里小虾小鱼欢快游动的身影,那时村里没有水井,更没有城里人享用的自来水,村民的饮用水、洗衣、洗菜全部在河里解决。盛夏时为了消暑,我时常跟村里的小伙伴们光着身子在河里泡着,潜水、戏水、打闹,虽然家长们在岸上大喊着:小心!但我们还是我行我素,乐此不疲。

离家5年后的第一次探亲,农村已经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分了几亩地,父母每天围着这几亩地忙碌着,辛苦又快乐。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种上了各种蔬菜和瓜果,到了收获的季节获得感满满。门前的这条友谊河依旧寂静安然,清清河水似乎在向我诉说着思念和牵挂,它依然承载着村民对水的需求,但水位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高了,看得出它有点“透支”了,站在岸边也难得见到小鱼的身影。这些变化,让我心里总有些不安。

离家10多年后,我已经调入离家最近的一座空军机场工作,回家的时间多了,对家乡变化的了解也更多了。每次回家,我总要沿着家门前的那条河走一走,站在水边静思遐想。那几年,河的水位越来越低,河水越来越浑,岸边长势一向旺盛的芦苇也显得有点萎靡不振。我问父亲是怎么回事,他叹着气告诉我:村里有不少人家在搞规模养猪,他们把猪圈里的粪水排到河里,久而久之,河水由清变浑、由浑变红、由红变绿了。看到自己钟情的河变得如此无助落魄,我感到阵阵心酸。

离家20年后,我已经转业地方工作,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可以回家,每次回来后,我还是要到家门前的河边转转。河面已经不再像我印象中的那样宽,水也不是那样深、那样清,但至少已经慢慢恢复清澈,河两边的土坡上也种上了树,虽然没有城里河道的石坡护栏、小桥草坪,但却充满乡村特色,粗犷中带有细腻、狂野中蕴藏着腼腆。

去年过年回家,父母电话里早就告诉我,家里门口的河边修了一条柏油路,现在开车不需要绕到村东头,可以直接把车子开到家门口了。路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家里还通上了天然气,方便多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到家后的感觉还是比较震撼。按照手机导航,将车子开到家门口的院子里,下车后我发现不仅仅有太阳能路灯,家门口还安装了太阳能夜灯,晚上在家门口活动时可以享受到跟城市广场一样的感觉。

我念念不忘的那条河,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面前。虽然是冬天,但河的两岸还是绿草如茵,护坡上分层次种上了各种花草和树木,站在河边远远望去,晨雾中温暖的芦苇随风摇曳,清澈的河水如同明镜,倒映着两岸的景色,犹如一幅美丽长卷徐徐展开。我站在水边,又清晰地看到了小鱼在游动。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啊,我欣喜万分,问身边的父母:为什么才几年时间,变化这么大?他们告诉我:村里人把猪场改成了林场,把过去排污水的池塘改成了垂钓中心,镇里和村里出资对河道进行了彻底整治,两岸建起了护坡,种上花草,沿河的村民每家修了排污池,生活用水不再排入河道,自我净化后变成种地的肥料。现在,农田租给了专业公司种护,村民有的建起蔬菜大棚,有的开了农家乐,有的经营苗木盆景公司,不需要再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了……

望着悠然静谧,含情脉脉的河水,我思绪万千。我甚至想好退休后的生活:回到故乡,依偎着这条河,与它相伴到老。(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