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 | 品:为人有品德 做事有品质 生活有品位

中央纪委监察委网站   2019-01-22

“品”字看似平凡,却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名词来用,人有人品、官有官品、书有品相、器有品格;当动词来用,有品读、品味、品尝、品评……品字本义是什么?

甲骨文的品是个会意字,字形是三个口,有的时候也写成两个口在上,一个口在下的形状。三表示多,《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里,三代表着天、地、人,能够化生万物,所以一般都用它表示多数。品字中,以“口”表示人,《说文解字》说“品,众庶也。” 品字本义是人的多数。品修饰其他的词,品人就是众人,品臣就是众多大臣,品事是诸多事项。左思《吴都赋》中有:“混品物而同廛。”“廛(chán)”,是指在公共场所中存放货物的仓库。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混杂而众多的货物都放在同一座仓库中。这里品即指众多,不过这个意义现在我们已经不大常用了。

由本义,品又引申出品种、品类之义,如《尚书•禹贡》:“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大意是:应该进贡的羽毛、牛尾、犀牛皮和金属等多种东西。从古至今,物各有品,而品之各异,方有“和谐”之美。中国古代哲学倡导“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不同的元素相互融合,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促进其发展。“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乐器之所以发出悦耳之音,正是由于品格的不同;治之所以稳定和睦,正是由于官品分配之合理;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正是因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品”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方有“和谐”之韵味。

品字最常用的义项来源于它的部件“口”。口是吃东西的器官,三口相叠,品就与吃食物、辨别味道有关了。现在我们还经常说品茶、品酒、品咖啡,意思就是喝。不过,品比喝要更讲究,不是只关注吃下、喝下的结果,还更注重在吃、喝过程中细细体味食物的滋味。比如,中国人好品茶,无论是“书画琴棋诗酒茶”的风雅门第,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常人家,茶的气息散入了各个门户,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不同的茶,能品出不同的味道:绿茶,给人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口感香滑若有似无、余味香幽丝丝缕缕,齿颊生香过后,让人了解到如苏东坡的感叹:“从来佳茗似佳人”,令人不知不觉地沉醉。而红茶呢,由于制造工艺的不同,红茶气味或如焦糖般的甜香,或如松烟般的熏香,或如花果般的蜜香,热烈不加掩饰,如国色天香的团团盛放,有一种直来直去的高贵。此外,还有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每一味茶,都能品出独特的滋味、独特的心境。

后来,品由辨别食物的味道又引申到非食物,对一些要细细体会的东西都可以品,比如品诗、品曲、品字等。可无论是诗、词还是字、画,品物始于品人。就人品而言,有品格之不同,也有品德之差异。好的品德有“冰壶秋月”之纯洁、有“苍松翠柏”之正直、有“冰魂雪魄”之清明。孔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健全的品德是君子之风格,是成事之关键。晋代时,曾有过两次著名的文人雅集:金谷宴集和兰亭集会,汇编了两部作品集,分别由石崇写就《金谷诗序》,王羲之写就《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照比《金谷诗序》,二者从结构到气韵,极为相似,可到了今天,世人只知《兰亭集序》,又有几人识得《金谷诗序》?这是因为,石崇虽聪明有才气,但品行不端。任荆州刺史时竟抢劫远行商客,取得巨额财物,因而致富,且阿附谄媚于外戚贾谧,《晋书·石崇传》说其“望尘而拜,其卑佞如此。”而《晋书·王羲之传》则有“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才能出众者凭借智慧赢得地位、财富与权力,而高尚品格者靠德行获得赞誉,前者受人顶礼膜拜,而后者却必将被人崇敬并永久铭记于心。当今有句网络流行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这是说外貌决定了第一印象,才华决定了能否深入交往,然而最终决定是否能共度一生的,则是人品。古言今语,何其一致!

人的一生中,做事要追求品质,生活要追求品位,但良好的品格最重要,这是衡量一个人最永恒的坐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