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在盐城的红色印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3-08-22

盐城位于黄海之滨,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因盐得名,以盐而兴,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自西汉时期建县以来,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同时,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也是一座浸润着新四军革命文化的英雄之城。抗日战争时期,盐城一度作为当时华中抗日战场的指挥中心,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新四军重建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旧址、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纪念地、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抗大五分校旧址、华中鲁艺烈士陵园……这些遍布于盐城各处的红色印记无不标注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根脉、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也承载着盐阜大地军民同心的深刻记忆。

1939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党领导的江南、华中乃至华北地区的根据地面临严峻局势。陈毅、粟裕遵照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率新四军迅速东进。同期,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挺进苏北,与新四军共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黄桥战役胜利不久,新四军、八路军两军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狮子口会师。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面对严重形势,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并立即整编部队。5月20日,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华中局在盐城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华中抗日根据地党和新四军的工作。华中局下辖苏中、盐阜、淮海、皖东北、皖东津浦路东、皖东津浦路西、豫皖苏、鄂豫边、江南9个区党委,盐城由此成为当时华中敌后抗战的政治中心。

新四军军部重建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整编了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新四军扩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总兵力超过9万人,部队迅速壮大,战斗力得到提升,相继进行了盐(城)阜(宁)、苏中、淮海、淮北反“扫荡”和车桥等著名战役战斗。同时,华中局和新四军还在抗日民主政权创建、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文化建设诸方面成绩斐然,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新四军因此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在盐阜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过程中,刘少奇、陈毅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建立“三三制”政权的决策,召开各县参议会,成立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通过“三三制”和参议会,团结了党外进步人士、社会名流和民主士绅共同抗战;新四军领导还与当地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广交朋友,增进情感,巩固了统一战线和抗日民主政权。1942年底,新四军军部为了避敌锋芒,决定向盱眙黄花塘转移。陈毅夫妇将襁褓中的儿子(陈昊苏)托付给盐城爱国士绅邹鲁山代为抚养。这种高度的信任正是盐阜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凝结的结果。当时千里迢迢来到盐阜区的邹韬奋,有感于这方热土上合作抗战的浓烈氛围,赞叹道:“新四军与士绅朋友密切配合,能于生死之际,互相信托;于敌伪高压之下,毫无背离,此乃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之伟大成功。”

由于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物质资源十分匮乏,华中局和新四军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结合根据地实际情况,在进行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的同时,努力开展经济建设,保障民生。这一时期骆耕漠、孙冶方、薛暮桥、顾准等经济人才也来到盐阜根据地,新四军先后创办江淮银行和盐阜银行,发行货币、繁荣经济,另外新四军还开工办厂发展工商业。由于根据地处于经济落后的农村,新四军组织军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农村经济。在抗战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排除万难,在盐城境内建成了著名的民生水利工程宋公堤,使当地民众不再遭受水患侵扰,这条长90华里的捍海长堤成为党和新四军为民造福的历史丰碑。

华中局和新四军在苏北根据地积极广泛开展以抗战为主题的民族民主的文化运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劳苦大众接受了新的文化思想,觉悟普遍提高,形成了军民一心、团结抗日的社会政治局面。在盐阜根据地开辟伊始,鲁艺华中分院便宣告成立,还相继成立了苏北文化协会和湖海艺文社等文化团体。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领导下,华中局和新四军在苏北创办了《江淮日报》《江淮文化》《真理》等报刊。吕振羽、范长江、邹韬奋、贺绿汀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也先后汇聚盐城,贺绿汀音乐作品《1942年前奏曲》、丘东平小说《茅山下》、阿英剧本《李闯王》等大量抗战文艺作品,都是在盐城根据地时期进行的创作。这些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激励广大军民的抗日士气起了很大作用。

新四军作为盐城红色文化的标志,是盐城最闪亮的精神坐标,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红色基因、塑就了城市精神。248处红色遗址遗存、128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这些红色资源都已成为盐城红色文化中最厚重的内容,激励着一代代盐阜儿女践行使命、不懈奋斗。(贾正东 杨生祥)